|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白沙路街道

白沙路街道

关键词:慈溪街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慈溪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bsl.cixi.gov.cn
  • 感谢 jcix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180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要说人文历史,要从原浒山说起。

  原浒山镇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北缘,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中部偏西,以平原为主,南部宽阔、北部狭窄,形似长靴。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1260毫米,每年六月份为“梅雨”季节,夏秋之交偶有台风暴雨,常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44天。

  原浒山镇原为防海要地,早在宋代已在其西南侧设置眉山寨,驻军200名。元改眉山司,明洪武间,为防倭寇骚扰沿海,眉山司西迁,在此筑三山所城,隶观海卫,与西部之临山卫成倚角之势,时筑有千户及其他官员10名,军士522名,并辟练兵场于浒山(后改称教场山),延至清代,海防渐松,卫、所裁撤,迁东部之三山司署于城内,后商贾工匠入城居住,市井渐兴。民国初,撤司署建警所,始称浒山镇。为当时姚北主要集镇之一。1949年5月24日浒山镇解放,成立镇人民政府,1954年10月,慈溪县大幅度调整境域,姚北地区大部分划入慈溪县,县人民政府移驻于此,成为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为市人民政府驻地。至1990年,全镇辖20个居民委员会,2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68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333人,占总人口的63.30%,主要为汉族,其他尚有蒙、回、壮、满、土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2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89人。

  原浒山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全城东西、南北穿城各半公里许,主要街道宽3米。此后500余年间,城区面貌无多大变化。至1949年解放,建城区面积仅0.3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人。1954年成为慈溪县人民政府驻地后,人口逐年增加,市容不断改观。1970年起,先后拓宽、改建全部街道,其中东西向的主要街道解放街、南北向的南门大街车行道宽10米至12米,新建4条环城路和水门路、寺山路、青少年宫路,均宽12米以上。1978年开始新建二环线,使城区主要街道增长至20余公里,原狭小的环城南路,拓宽改造至40米宽。三北大楼、广播电视大楼、百货大楼、商业大厦、邮政大楼、电信大楼、供销大楼、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等一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东、鸣山、金山、楼家等4个住宅小区,占地面积50余公顷,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城区内已形成以解放街为中心的商业区,以城南、城西北片为主的工业区,以城东北片为主的文教区,为美化城市,将原大会堂广场改建成公园。在城南寺山岙内利用古如意讲寺旧址开辟峙山公园,园西新建烈士纪念塔。至1990年,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大到6平方公里,为旧城的18倍。

  原浒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运输发达,为慈溪市水陆交通枢纽。329国道(杭沈线)横贯城区南部,东距宁波65公里,西达杭州143公里;604省道(浒溪线)以浒山为起点,南经余姚与杭甬铁路相交后至奉化溪口;县道浒福公路亦以浒山为起点与北部各地区相连接。1986年建成的慈溪汽车客运站,坐落于环城南路与寺山路交接处,总建筑面积3633平方米,为全省县市级较大规模客运站之一,常年发送旅客500余万人次。内河航运四通八达。浒山至余姚航道可通40吨级船舶,与余姚火车站相接,运输量占慈溪全市总内河运量的60℅,其他航道亦可与周巷、观城、庵东相通。浒山至镇海的慈镇航道也即将开通。

  原浒山镇的邮电通讯业起步较早。清宣统元年已在城内设邮政代办所。1954年后成为县邮电中心。1980年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在浒山开通使用,1982年又增装1000门,至1990年底,全镇共装电话机3764部,普及率为每百人5.63部。

  原浒山镇的农业生产以大古塘为界分成二个区域,塘南土壤呈酸性,以种植水稻为主,塘北土壤为碱性,主要种植棉花。解放前因土地私有化,生产技术落后,产量极低,棉花常年平均亩产皮棉仅13.3公斤,水稻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农民生活困苦,终年不得温饱。解放后,废除了土地封建占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大力兴修水利,提倡科学种田,产量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经济效益提高显著。1990年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2336亩种植水稻6153亩,1979年至1990年平均亩产700公斤,为解放前的3.5倍种植棉花3243亩,单产皮棉74公斤,为解放前的3.52倍,农业总产值3158万元,为1978年409.62万元的7.9倍。农民人均收入1090元,比1978年的120元增加8倍。

  解放前,浒山镇的工业十分落后,除了传统的土纺土织和一部分手工作坊外,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镇仅有3家碾米厂和1家油坊,且规模小、设备简陋。1952年创办小型火力发电厂1座。70年代起,先后建成一批食品、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等国营工厂,使浒山镇的工业逐步形成以轻纺、食品、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到1990年全镇已有全民与集体企业为主导的各类经济性质的工业企业530家,镇(村)办工业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镇办企业1960年只有6家,到1990年已有32家,1990年另有村办企业39家,个体联户企业448家,全年镇(村)办工业总产值1.77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4℅,今年来不少企业的产品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宁波地毯总厂、宁波工具厂、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冷冻厂、慈溪工艺编织厂等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成为慈溪及宁波市的主要外贸出口产品。

  自清撤所后,原浒山镇的商贸业开始发展,至道光年间,已“百业云集,鱼蔬陈列街巷”。民国初期,镇内棉布、百货、南货、油酱等商店已达百余家。民国24年,观曹、浒胜公路建成通车后,浒山镇的商贸业发展加快,成为当时姚北地区棉花、土纱布及其他手工业品的主要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镇内商贸业萧条,仅土纱布及旧衣业因棉花外运受阻呈畸形发展。至解放前夕,货币贬值,通货恶性膨胀,加之苛捐杂税繁重,商业陷入困境。解放后,国家在积极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的同时,对私营商业采取积极扶植的政策,以发挥私营商业户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稳定物价,市场日趋繁荣,在1956年的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全镇有6商业单位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8家组成合作商店,22家组成合作小组,使私营商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轨道。1958年开始,商业搞全面升级,造成流通渠道单一,网点和人员减少,影响商业的发展。1979年以后,商业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以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商业体制,促进商业的全面发展。至1990年全镇已有商业企业1300余家,其中全民企业26家,集体38家,个体摊点1249家。此外,还建有东门、西门、金山三个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新建于东门的三北小商品市场,总建筑面积7447平方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快,原浒山镇的文教卫生和其他社会事业也迅速发展,解放前,全镇只有一所完全小学和几所初级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足千人,到1990年全镇已有中学3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超过万人。有各级幼儿园、班、所152个,入园幼儿8205人。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居民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成为慈溪市基本扫除文盲镇之一。其他还有市城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市技工学校、市教师进修学校、市聋哑学校和镇职业技术学校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1990年8月,慈溪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周纲荣获在荷兰哈尔根市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赛金牌。文化设施有人民大会堂、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电台、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卫生设施有市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残疾人康复中心、镇卫生院,总病床670张。浒山镇环境卫生管理站有职工108人,日清理面积17万平方米。1968年建成自来水厂1座,后几经扩大,现日供水量已达2万吨。1987年2月建成第二自来水厂,向农村供水。全镇人民内健康水平普遍提高,1990年已有耄耋老人440人,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镇人民政府还在教场山南麓建造敬老院一所,安置孤独老人24人。

  浒山居民大都由慈南、姚南迁入,另有宋室南渡后的北方移民,或明时守城士兵之后裔。长期以来,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并与封建压迫者及自然灾害作斗争,养成了一种刻苦淳朴的民风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在历史上曾谱写过无数光辉的篇章;明嘉庆年间,倭患猖獗,寇众三千余进攻浒山城,军民同仇敌忾,在守将刘朝恩的带领下,击溃倭寇,保住所城。清顺治间,云柯(今浒山西门外)施、马、陆等姓农民拥众二千余人拒官抗粮;道光年间,英国军舰“风鸢号”入侵胜山港,三山巡检李凝宇会同地方人士沈贞聚众千余围击,生俘23人;民国14年7月,浒山、马家路、白沙、坎墩等地17所学校,三千余师生在浒山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者制造“五卅”惨案,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三山小学教师汪伟鈜投水自尽,以激励国人;抗日战争时期,浒山镇人民又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民国31年5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浒山镇进行惨绝人寰的“打扫荡”,更激起人民的反抗怒火,城区附近的姓胡塘头、后平畈等村的进步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不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浒山镇人民又配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击溃盘居在浒山城内的汪伪中警队;解放前夕,浒山镇工商界人士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重压,联名提出书面抗议。先辈们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原浒山镇历史文化灿烂,历史名人辈出,宋、明间筑塘功勋昭著的施宿、马致远及政绩卓著的工部尚书陈雍。清代有《半读书屋笔谈》著作者沈贞,道光《浒山志》的编纂人胡梯青、沈煜、高杲,清末明初的水墨画家蒋䮽及现代著名花鸟画家陈之佛等。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原浒山镇的通讯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目前浒山镇中外合资企业已有33家。城北三环线北侧的工业投资小区已开始运转。1992年5月,经过撤区扩镇并乡,白沙镇、天东乡并入浒山镇,使全镇总面积扩大到44.29平方公里,总人口增至110128人。1992年11月18日浙江省第一条地方铁路,慈溪至杭甬铁路蜀山站的慈余铁路开工兴建,这将使浒山镇的交通运输面貌进一步改观;12月11日座落于环城南路南侧的全慈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服务设施,18层的慈溪大厦破土动工,将更为浒山镇增添雄姿。2000年,浒山镇的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2001年10月撤镇设街道。2008年7月,中心城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原浒山街道分为三个新街道:浒山、白沙路、古塘街道。由此,白沙路街道正式成立。

  现白沙路街道成立于2008年7月8日,是慈溪市中心城区三街道之一,是市人民政府的驻地。总区域面积22.566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3个社区、1个居委。有常住人口46639人,暂住人口53157人。有耕地17000多亩,规模企业24家。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